假性獨居老人誰來照顧用社區共食計畫補社福破網

發佈時間 2018/8/9 06:00:00
最後更新 2019/7/26 04:00:29

本文作者/林聖梅

東海大學社會系學士、黎明幼兒園保留行動成員

<strong><strong>許多長者雖然和子女在同一戶籍中,但在子女外出工作、求學等因素下,時常面臨短期或長期獨自在家、無人能照顧的處境,成為「假性獨居老人」。(照片來源/林聖梅提供)</strong></strong>

許多長者雖然和子女在同一戶籍中,但在子女外出工作、求學等因素下,時常面臨短期或長期獨自在家、無人能照顧的處境,成為「假性獨居老人」。(照片來源/林聖梅提供)

日前,新北市新莊地區有一名七十多歲婦人獨自在家死亡,數日後胞妹發現時,遺體已有明顯屍斑。隨著臺灣社會高齡化日趨嚴重,獨居老人因無人照顧而發生憾事的報導層出不窮。高齡獨居者不僅平時沒人照顧,也少有社會交際,發生危險時容易落入求助無門的處境。而有些獨居老人,更因不符合政府所定義的「獨居」條件,無法獲得他們需要的補助和服務,卻又得面臨實質獨居的生活。這種「假性獨居老人」,成了在社會福利中被邊緣化的一群人。

為何他們會落在社福邊緣?

由於現代家庭型態改變,子女多在成家後就搬離原生家庭,家庭結構趨向核心化。在家庭功能有限的情況下,面對高齡者的照顧問題,政府所提供的社會福利就成為重要的資源。根據臺中市政府主計處統計, 2017 年服務「列冊需關懷獨居老人」近 54 萬人次。市府提供的社會福利機制包括:針對失能者的居家照顧、個人助理、家庭照顧、送餐服務等;身體健康狀態較佳者,則以電話問安、關懷訪視等方式定期追蹤,避免年邁長者發生意外多天後,才被人發現。

然而,這些社會福利只有「符合補助條件」者才能享有,對於不符合補助條件的長者形同「看得到吃不到」,造成他們被既有的社會福利政策邊緣化。

究竟是哪些人被邊緣了呢?目前政府政策以照顧失智、失能的「獨居老人」為主,但有些長者和他們的子女都還在同一戶籍下,子女卻因外出工作、求學等因素,實質上無法提供長者照顧,形成「假性獨居」的現象。根據網路媒體報導,包括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門諾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從他們服務的案例中發現,「假性獨居老人」比率超過 10%,顯示政府社會福利網已出現不容忽視的缺口。

在現行的長照制度底下,「假性獨居老人」因被視為「家庭功能足以提供照顧服務」的群體,所以被排除在許多政府社福單位提供的服務之外。這對他們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以中度失能長者申請月托日間照顧為例,A 和 B 的經濟條件一樣差,但 A 是「獨居」長者,所以可以申請到低收入戶證明,獲取全額補助。而 B 因和子女在同一戶籍中,沒有同住事實,是「假性獨居」,但在計算家庭總收入時,因加入子女收入,而未達清寒家庭標準,當作「一般戶」辦理,所以只能領取七成補助。意即,一般戶在長照制度下,需自行負擔所有費用的 30%。

以臺中黎明新村為例

以作者接觸過的臺中黎明新村來說,這裡離服務業商圈、臺中工業區與臺中科學園區都不遠,加上位於主要道路旁、交流道下,交通十分便利,使得社區中的青壯人口比較不用為了工作謀生而必須離家,獨居老人的比例也比郊區低。

雖然黎明新村大多還是以兩代以上同堂為主、獨居老人比例不高,但社區高齡化嚴重。根據臺中市民政局 2017 年 10 月的數據顯示,該社區 65 歲以上長者的比例高達 18.5%,比臺中市整體的 11.2% 還高出 7.3%。在子女外出工作時,身體健康但高齡八、九十歲的長者,只能自己出門買飯,或重複加熱隔夜飯菜,才能獲得一餐溫飽。這樣的情況,使得長者生活處在高風險中,不僅可能因烹飪不慎而引起火災,另外,道路無障礙設施普遍規劃不佳,長者外出可能會意外跌倒需要協助;若是依賴外食,則有食品安全的疑慮。

用社區共食罩住假性獨居長者

我們發現假性獨居老人、中午無子女照料者,以及行動不便的長者,是在社福機制中被邊緣化的族群。為了吃午餐,不是增加他們生活上的風險,就是沒有午餐可以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各里辦公室送餐之外,我們也結合地方公民團體、大專院校師生、在地居民,成立「東海大學黎明社造團隊」,籌備推動社區共食計畫。

這項社區共食計畫雖然還在籌備階段,但為了讓計畫內容更能符合社區需求,社造團隊在黎明新村已召開過兩場參與式說明會並進行問卷調查,深入瞭解居民的看法及建議。為了籌措經費,社造團隊也提案申請「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獎助」」,規劃於今年 10 月啟動計畫;公部門部分,臺中市長林佳龍於今年 5 月出席「臺中市南屯區地方意見領袖座談會」時,也向黎明里里長允諾,將規劃提供預算,讓社區能夠建立共食廚房及餐坊、購買食材,為長者提供穩定的共食餐點。

<strong><strong>「東海大學黎明社造團隊」在黎明新村舉辦參與式說明會,向社區居民說明團隊計畫內容,居民也從在地生活的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議。(照片來源/林聖梅提供)</strong></strong>

「東海大學黎明社造團隊」在黎明新村舉辦參與式說明會,向社區居民說明團隊計畫內容,居民也從在地生活的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議。(照片來源/林聖梅提供)

長輩需要的,其實不只是一頓溫飽,更在於受到關懷、與人互動。以南投縣埔里鎮的籃城社區為例,因年輕人大多出外工作、長輩獨留家中,居民擔心他們無力自理午餐,因此相互號召協力、募資,於 2016 年成立「籃城餐坊」,為長輩提供營養又健康的午餐。有的居民家中收成的蔬菜,也會送到餐坊替長輩加菜。每天 20 多名長輩用餐,簡單的幾道家常菜,加上在社區據點,還有義工帶健康操、量血壓,讓長者們除了有穩定的午餐,還能享有社交生活和義工的照顧服務,生活品質獲得基本的保障。

「東海大學黎明社造團隊」認為,基於人本精神,社區的意義不只是住在同一區域,更重要的是居民之間的連帶,彼此應該要形成更緊密的關係。因此,透過共食計畫,讓社區居民一同坐在餐桌上共食、聊天,不僅可以促進鄰里關係、形成社區意識,更能建立穩定的社會網絡,彼此互相照應。

有關居家安老的政策,應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讓有實際需求的人都能受到照顧。假性獨居老人的議題,反映出政府相關部門應深入社區,了解在地居民的實際狀況及生活環境,以及他們真正的需求,進而規劃出周延完備的方案,才能避免需要幫助的人被政策邊緣、忽略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