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是什麼

發佈時間 2019/2/20 11:02:49
最後更新 2022/3/1 07:05:13
1947年4月28日,黃榮燦在中國上海《文匯報》發表的「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畫。圖片來源:[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黃榮燦的《恐怖的檢查》.jpg),授權:Public Domain

1947年4月28日,黃榮燦在中國上海《文匯報》發表的「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木刻版畫。圖片來源:Wikipedia,授權:Public Domain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代表盟軍接收日本殖民統治50年的臺灣。當時多數的臺灣人民都歡喜迎接來臺接收的中國官員和軍隊,認為臺灣終於「回歸祖國」。但隨後臺灣人卻發現,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治理的問題百出。

中華民國接收代管臺灣後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作為治理臺灣的最高行政機構,由陳儀擔任臺灣省行政長官,是臺灣最高行政首長。陳儀政府壟斷並管制臺灣的物資買賣,並將大量民生物資運往中國,造成島內民生物資短缺,濫印鈔票造成嚴重通貨膨脹。加上來自中國的軍政人員剛經歷中日戰爭,對外表與語言皆和日本人相似的臺灣人心生排斥,甚至進而歧視與打壓。

不斷累積的不滿情緒,終至在二二八事件一併爆發。

1947年2月27日晚間,壟斷香菸販售的台北專賣局的查緝員在台北大稻埕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因不當開槍,造成民眾受傷,其中一人於隔日2月28日不治死亡。因為不滿官方處理的態度,民眾228中午前往行政長官公署(日本時代的台北市役所,今天的行政院)陳情,行政長官公署的衛兵竟以機槍掃射陳情的群眾。開槍使得原本的平和陳情運動,轉變成為全島的反抗行動。臺灣人戰後被併入中國政權後因為文化衝突導致的長期不滿終於爆發,民眾開始組織與串連,攻佔警局、軍營與政府廳舍。

眼見官民衝突擴大,各級民意代表與臺灣社會菁英旋即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行政長官陳儀交涉善後處理事宜,希望和平收場,並提出政治和經濟改革要求,情況逐漸穩定。然而行政長官陳儀表面上和臺灣士紳和談,私下仍請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儘速調派軍隊來臺灣「平亂」。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則已經先一步以武力逮捕、屠殺人民。

3月8日,中華民國軍隊抵達臺灣,在基隆港和高雄港陸續上岸,開始在全臺各地展開武力鎮壓,進行可怕的「三月屠殺」。除了「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被宣布為非法組織,許多參與的社會菁英遭逮捕甚至槍決外,許多未參與事件處理的社會菁英,包含民意代表、教師、律師、法官、醫生、記者,紛紛遭到無辜殺害。3月20日,中華民國軍隊開始在臺灣全島各地展開「清鄉」,以連坐法威脅,要求民眾繳交武器和「惡人」。在「清鄉」過程中,各地不斷有人被捕,或遭槍斃,且多未經審判即予處決,到處充斥著肅殺之氣,直到5月20日整個「清鄉」屠殺行動才告結束。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 李筱峰,《唐山看臺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北:日創社,2006。
  •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16。
  •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台北:衛城出版,2017。
  • 張炎憲總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
  • 陳君愷,《解碼228: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台北:玉山社,2013。
  • 呂東熹,《二二八記者劫》。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16。

原文刊載於文化部中正紀念堂轉型給問嗎?轉型正義暨中正紀念堂資訊平台,2/25 作者修訂後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