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消失的地方自治推動者王添灯

發佈時間 2019/2/24 13:20:50
最後更新 2019/3/12 07:49:40
二二八大屠殺時遭中國國民黨政權逮補後消失的王添灯。圖片來源:[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wiki/王添灯#/media/File:1947二二八大屠殺時遭中國黨虐殺的臺灣《人民導報》社長暨參議會議員王添灯_Taiwanese_Businessman,_Journalist,_and_Assemblyman_Wang_Tian-Deng_who_murdered_by_brutal_kmt_regime_from_China.jpg),授權:Public Domain

二二八大屠殺時遭中國國民黨政權逮補後消失的王添灯。圖片來源:Wikipedia,授權:Public Domain

王添灯出身於農家,但非常勤奮向上,1915年畢業於安坑公學校(現安坑國小),畢業後於新店庄役場(相當今天的鎮公所)任職庶務主任,後轉任社會課任職雇員,也因為這樣,他常視察乞丐救濟所(相當於現在的街友庇護所),深深知道貧困者的生活。1930年他「依願退職」,結束公職,開始致力於漢醫的振興,也曾參與「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的機關雜誌《臺灣皇漢醫界》的編輯工作,在同年與蔡培火、楊肇嘉等人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另外,由於家庭背景的關係,王添灯也從事茶業,並且與家人合資成立文山茶行,在他們兄弟的合力經營之下,成為全台十大茶行之一。

戰後,王添灯將他對茶業的熱情轉而投入對臺灣政治的關懷。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王添灯更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重要幹部,敢言敢行,「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是他的座右銘,並且完全表露他的理想與目標。二二八期間數次前往行政長官公署與陳儀進行交涉,也數次代表處委會向全台民眾廣播,並擬32條要求,要求政治改革,建立台灣成為民主、自由、法治的社會,台灣人能自己治理臺灣。這些要求都是台灣人自日本時代以來長期追求的目標,但在國民政府眼中,卻是叛徒、叛國的行為。1947年3月11日凌晨五點多,王添灯在自宅遭人強行帶走,一去不回,至今死因不明。失蹤時46歲。

長子王正統直到53年後的2000年年初,由於思念父親,因此委託張炎憲教授編輯父親的資料,也才道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我深切知道他的努力和目標,他是為台灣人民抗爭不成而不是冤枉無辜,我不需要為他辯論,但我以他為榮。」而外孫女黃秀婉曾表示,二二八造成的陰影太大,她們家人都很低調,頂多在每年的2月28日私下談論,而她母親每次說完後,總馬上和年幼的他們說:「這出去不通講!」(台語,這出去不可以講)。

參考資料

  • 藍博洲著,《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1991。
  • 藍博洲著,《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1993。
  •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採訪紀錄,《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基金會出版。1996。
  • 李筱峰、陳孟絹著,《二二八消失的臺灣菁英》。台北:玉山社。2015。

原文連結

中正紀念堂轉型給問嗎?轉型正義暨中正紀念堂資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