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假新聞正在傷害民主帶你走向威權

發佈時間 2018/9/19 12:00:00
最後更新 2019/7/9 09:27:45

一則惡意捏造的假新聞殺了臺灣駐日本外交官!臺灣駐日本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日前傳出在駐地官邸自殺身亡,讓人震驚的消息引發各家媒體、各路「意見領袖」探究蘇啟誠為何自殺。其中,颱風「燕子」襲擊日本時,傳出中國派專車到關西機場疏散中國旅客的假新聞、名嘴和大批網民藉此痛批我國外交官員失職失能的言論,被認為是關鍵因素。雖然外交官為何自殺, 現在仍陷入爭論,但這起「假新聞殺人」事件,凸顯臺灣社會所自豪的民主也正在遭到殺傷。假新聞為何及如何用來殺傷臺灣民主?被刻意製造出來的風向,又想將臺灣吹往哪邊?

當民主被抹成「很亂」小心威權幽靈死灰復燃

「假新聞」能夠輕易地混淆視聽、帶起一面倒的風向,從現在社會特性和大眾狀態來看,主要有三個原因:

  1. 網路時代下資訊爆炸,在每個人對於政治及社會的認識程度大不相同,更缺乏足夠時間吸收、求證資訊下,很容易受當下獲得的訊息及產生的立即情緒反應左右。
  2. 無分政黨或政治傾向,個人內建的「意識形態」常導致直覺決定認同或質疑資訊。再透過網路、社群媒體傳播,在「同溫層」傳遞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社群共同認知的事實。而對個人來說,由於同溫層裡「大家都這麼說」,再轉傳分享出去也只是跟社群成員做一樣的事情,不會有道德和公共責任的負擔,假資訊也得以一傳再傳。
  3. 對於傾向接收訊息、不表達立場的大眾來說,不停被傳遞的假新聞、辯駁澄清的各種言論,最後會形成難以消化、越辯越不明的龐大資訊,在無法理解也感到「厭世」下,很可能直接依循名嘴、網紅等「意見領袖」的說法,放棄判斷是不是假新聞。

長久下來,當假新聞持續影響大眾的情緒,演變為互相對立而沒有共同討論基礎,臺灣近年所凝聚的認同、對政治改革的期待,都將受到嚴重傷害,甚至形成「應該限制言論自由」、「民主很亂」的社會觀感。

另一方面,在媒體不斷宣傳「中國富裕又強大」、「認同中國就有錢賺」的對比意象下,對許多民眾來說,自由與否似乎不再重要,讓渡出公民的政治權利、一切交由強而有力的「威權」來處理,似乎還更有保障。這種覺得自由、民主很亂,寧願把權利交給威權的心理機制,也是為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納粹能迅速崛起,德國人民願意服從於納粹黨和獨裁者希特勒統治的原因之一。

德國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指出,雖然人類幾個世紀下來不斷追求民主和自由,但這同時要求個人要判斷、選擇和負起責任,也讓很多人感到孤寂、無力、無所適從。這時,把一切權利和責任交給政治強人、獨裁政府,從威權裡找到認同感、安全感及肯定的方向感,就會變成未必不可以、不可能的選擇。

別讓民主死在半路

外交官蘇啟誠自殺事件發生後,雖然臺灣社會興起一波對如何阻止假新聞氾濫、言論自由該如何拿捏的討論,但假新聞至今沒有停下腳步,每天仍然大量被製造、傳播。從民主國家保障言論自由來看,國家直接以法律強制約束,也會產生很大的爭議。難道,只能看著假新聞持續傷害民主?

面對著假新聞「日常化」,許多人已經開始設法找出對抗的方法。譬如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及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共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是提供投訴、對假新聞進行查證、並公開說明調查結果的開放平台,讓大眾獲得正確的訊息。主要由網路工程師組成的「零時政府」g0v 社群,也開發出藉由群眾協作查證謠言的「Cofacts」line bot 系統,讓使用者可以主動提供、相互查證假新聞,就不同意見討論交流。

假新聞能產生影響力,主要還是在每個人判斷訊息的能力,如果能在按下「分享」前多思考自己是否被當下的情緒左右、有沒有被同溫層觀點的屏蔽、被意見領袖帶著隨風起舞,就能大幅減少自己成為假新聞「推手」的可能。要維護臺灣社會好不容易獲得的民主成果,在假新聞這個難題上,公民用集體智慧發展對抗的方法和行動、個人對於資訊判斷能力的提升,仍是最關鍵的解方。